![]() |
一個13歲的小學生在Solana上的Pump.fun平台靠著自創的代幣賺了3萬美金,還在直播中大秀「割韭菜」的得意姿態 |
嘿,你有沒有聽說過一個加密貨幣圈炸開鍋的事件?一個13歲的小學生在Solana上的Pump.fun平台搞出一場「迷因幣騷動」,靠著自創的代幣賺了3萬美金,還在直播中大秀「割韭菜」的得意姿態。
這件事不僅讓人驚呼「現在的孩子都這麼猛了?」,還點燃了關於道德、風險和平台責任的激烈爭論。今天就帶你輕鬆又專業地拆解這場「迷因幣狂歡」的來龍去脈!
故事怎麼開始的?小學生變「幣圈操盤手」
![]() |
$Kid在直播最後在鏡頭前比中指,彷彿在說:「謝謝捧場,我先走一步啦!」 |
這位網名「$Kid」的小朋友,在Pump.fun上創了一個叫 Gen Z Quant($QUANT) 的迷因幣。Pump.fun是什麼?簡單說,這是一個超親民的平台,只要花3美金(約0.02 SOL),挑個名字、弄個圖標,就能發行自己的代幣,連流動性池都不用自己操心,堪稱「新手造幣神器」。
「$Kid」可沒浪費這機會。他開直播大力宣傳$QUANT,靠著熱情(還有點誇張的表演),吸引了一群人搶著買進。結果呢?代幣價格在幾分鐘內暴漲 260%!
就在大家還在興奮的時候,他突然把手上所有的幣賣光,瞬間套現約 3萬美金,留下其他投資者傻眼看著價格崩盤。更誇張的是,他在鏡頭前比中指,彷彿在說:「謝謝捧場,莎喲娜拉,我先走一步啦!」
Pump.fun的「魔法」:價格火箭的秘密
![]() |
$Kid先在直播中炒熱氣氛,讓散戶瘋狂搶買,然後在高點果斷拋售 |
為什麼$QUANT能漲這麼快?這得歸功於Pump.fun的「結合曲線模型」(bonding curve)。說白了,這機制讓代幣價格隨著買的人越多而越貴,早期進場的人可以用低價搶貨,後來者就得花更多錢。這種設計就像火箭燃料,讓價格一下子衝上天,超容易吸引眼球。
「$Kid」聰明地抓住了這點。他先在直播中炒熱氣氛,讓散戶瘋狂搶買,然後在高點果斷拋售,賺走差價。這招「泵然後拋」(pump and dump)在幣圈不算新鮮,但一個13歲的孩子玩得這麼溜,真是讓人刮目相看。
賺了多少?3萬美金到手!
![]() |
$Kid除了發行 $Quant 以外,他還同時發行了另外兩個代幣「&lucy」和「$sorry」並且全都成功Rug pull拋售,合計共獲利約53,700美元。 |
根據報導,這次操作讓「$Kid」淨賺 3萬美金。對一個小學生來說,這數字簡直誇張到不行,可能比他好幾年的零用錢還多!但這也暴露了Pump.fun的兩面性:一方面,它降低了造幣門檻,讓誰都能試試身手;另一方面,風險高到嚇人,一不小心就變成別人的「提款機」。
社群炸鍋了:正義還是報復?
事件曝光後,加密社群的怒火徹底爆發。有人氣到直接「人肉搜索」(doxxing)「$Kid」,挖出他的真實身份,甚至連他家人的資料都沒放過。更有甚者,還創了以他家人名字命名的迷因幣來「報仇」。這種反擊雖然解氣,但也引來隱私侵犯的質疑,讓爭議再升級。
目前沒有消息說「$Kid」會不會挨告,畢竟他才13歲,法律上可能不好處理。而Pump.fun官方呢?到現在還是靜悄悄,沒給明確回應。這讓不少人開始問:平台到底該不該為這種事負責?
大家怎麼看?正反兩極
![]() |
有人覺得「$Kid」簡直是天才,說他是「未來的對沖基金經理」 |
這件事在社群裡掀起熱議,意見完全兩極化:
- 看好派:有人覺得「$Kid」簡直是天才,說他是「未來的對沖基金經理」,把這當成金融遊戲的精彩一戰。
- 批評派:也有人氣炸了,覺得「這孩子13歲就該學教訓」,痛罵他是詐騙慣犯。知名YouTuber Coffeezilla更直言,這件事凸顯加密貨幣已經淪為「純粹的賭博」,愚蠢行為還被捧上天。
更有人把矛頭指向Pump.fun,認為平台的設計就是在助長詐騙。雖然官方說有風險評估工具,但顯然沒能擋住這類「軟性rug pull」(騙了錢就跑)的操作。
結語:迷因幣的狂歡,玩之前先想清楚
![]() |
$QUANT事件就像一面鏡子,映照出迷因幣市場的瘋狂與混亂。 |
這場「$QUANT事件」就像一面鏡子,映照出迷因幣市場的瘋狂與混亂。Pump.fun讓造幣變得像玩遊戲一樣簡單,但也讓詐騙變得輕而易舉。對投資者來說,這種地方既是機會,也是雷區,玩得開心之餘,千萬別忘了風險。
下次看到直播喊「一起上車」的迷因幣,記得多留個心眼。天上不會掉餡餅,尤其在加密貨幣的世界,得自己繫好安全帶,才能在這場狂歡裡全身而退,你準備好加入了嗎?🤩
0 留言